近年來,香港社會面臨經濟波動、樓市與股市不穩,令不少人對未來感到迷茫與不安。青少年的學業壓力持續增加,面對前路未明,他們不時感受到沉重的壓力與無助。這些種種因素,使自殺問題日益嚴重,值得我們深切關注。
「究竟我係咪被忽略咗?冇人真正聽我講過。」許多人內心有類似的掙扎。自殺的念頭,往往源自無法言說的痛苦和孤獨。對身邊的人而言,理解和察覺這些信號尤為重要。或許他們變得沉默、不願與人接觸,或者情緒忽高忽低,這些都是需要關注的跡象。
對家屬而言,傷痛不止於失去
當自殺發生,對家屬而言往往不單是失去至親的悲痛,更多的是自責、困惑與無力。他們或許會不斷反思:
「我是否忽略了某些徵兆?」
「為何他/她從未開口求助?」
「是否因我而令他/她走到這一步?」
這些問題不一定有標準答案,但卻會長期縈繞於親屬心中。尤其在自殺屬於突發事件的情況下,親屬往往沒有心理準備,亦未能作出告別,更令哀傷延續、難以釋懷。
面對這些情況,耐心地傾聽和陪伴是最重要的支持。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,情緒可以被理解和接納。適時引導他們尋求專業協助,如24小時的情緒支援熱線,能提供及時且專業的幫助。
面對自殺個案,我們並非局外人
作為殯儀服務從業人員,我們每日接觸生命的終結。自殺個案往往給予我們最深的震撼與反思。這些離世者中,有年輕學生、有職場中人、亦有白髮長者。他們的生命本應有更多可能,卻在無聲中走到盡頭。
我們的團隊並非冷血執行者。在處理自殺個案時,我們感受到的從來不只是「專業上的挑戰」,更多的是沉重與痛惜。有同事在工作後悄悄流下眼淚,亦有同仁主動尋求心理支援,只因心中過於難受。
因此,我們更加明白——殯儀行業的責任,不止於妥善處理後事,更在於展現人性與溫度,讓逝者有尊嚴地離去,讓家屬能夠好好告別。
我們如何溫柔地陪伴與承載
對於自殺離世的個案,我們會以特別謹慎與尊重的方式處理每一個細節,包括:
協助家屬理順法律與後續程序,避免情緒重壓下加劇混亂;
為不同宗教或文化背景安排相應儀式,例如佛教誦經、基督教祈禱、道教淨化等;
提供靈堂設計建議,讓環境溫暖平和,適合表達悼念與懷緬;
引導家屬用合適方式向兒童解釋死亡,減低創傷;
與社福機構合作,轉介家屬獲得情緒支援或心理輔導。
我們相信,殯儀並非只是「送走」,而是一次深刻而神聖的療癒過程。它不單是對逝者的尊重,更是給活着的人一份情感的承托。
宗教對自殺的看法 —— 一個靈性的視角
面對生命終結,宗教信仰常為人帶來精神支柱與寄託。不同宗教對自殺的觀點雖有差異,但均視生命為珍貴,並鼓勵人們於困難中尋找意義、尋求援助。
佛教認為生命乃因緣所生,自殺屬於「殺生」,會為來世帶來痛苦輪迴。佛教鼓勵人透過修行與慈悲轉化痛苦,重燃希望。
道教主張「順天而行」,強調「天命不可違」。自殺被視為逆天行事,或會導致靈魂不得安息,難以升化,需要透過道教科儀協助超渡,回歸正道。
基督教與天主教則視生命為上帝所賜,自殺雖被視為違反誡命之舉,但近代教會更著重對亡者的憐憫與寬恕,強調上帝的慈愛與接納,亦鼓勵信徒為受苦者代禱,尋求心靈的撫慰。
我們尊重每一位離世者的信仰與背景,在處理儀式時,亦會因應其宗教安排相應的儀式與陪伴——不論生者或逝者,我們都相信,每段靈魂的旅程,都值得被莊重對待。
每條生命都值得被傾聽
社會上仍有不少人認為,求助是軟弱的表現,或認為情緒問題不值得大驚小怪。事實上,願意尋求幫助是一種堅強,能夠面對自己內心,是極為難得的勇氣。
「我係咪好衰?點解會有咁多唔好嘅情緒?」這些疑問常常困擾着人們。其實,承認脆弱,尋求協助,才是真正的勇敢。
如果你,或者你身邊的人,正在經歷困難,請相信——有人願意陪你一同走過。
情緒支援熱線(24小時服務):
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(Samaritans Hong Kong)熱線:2389 2222(為所有年齡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及傾訴平台)
生命熱線:2382 0000(支援自殺者、曾有自殺念頭者及其家人)
明愛向晴熱線:18288(家庭危機處理、情緒支援)
青年協會關心一線:2777 8899(專為青少年提供即時情緒輔導服務)
結語:死亡不是終點,愛可以延續
自殺的發生,帶來的是一段尚未完成的故事、一份未及表達的情感。我們無法逆轉生命的逝去,但我們可以讓道別更完整,讓愛得以延續。
作為一間以誠信與人性為本的專業殯儀服務公司,我們深知,在最沉痛的時刻,家屬最需要的,是一個願意傾聽、細心處理的團隊。我們承諾以最謙遜的心,陪伴每一位遺屬走過最困難的時光。